62 歲的石黑一雄最知名的小說中,一部是《長日留痕》(The Remains of the Day),它講述了一個管家在二戰前夕多年侍奉一位英國貴族的故事,另一部是《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它講述了一家英國寄宿學校里發生的一段充滿悲傷的反烏托邦式愛情故事。石黑一雄的小說常常以第一人稱寫就,而且都在反復講述同一類主題,比如記憶的不可靠、生命的有限,以及時間的不可靠。
瑞典學院(The Swedish Academy)常任秘書薩拉·達尼烏斯(Sara Danius)說:“如果簡·奧斯汀和弗朗茨·卡夫卡合體,那就是石黑一雄了,但他身上也還帶一點馬塞爾·普魯斯特(意識流文學先驅,譯注)的影子。他們幾個人的風格合在一起,但又別混得太徹底,這就是石黑一雄作品的特點。”
達尼烏斯說,石黑一雄是“一位寫作風格非常統一的作家”。她說:“他從不跑偏,創造出了一種完全屬于他自己的審美。”
石黑一雄 1954 年生于長崎,但是在英國接受教育,以抒情散文、敏銳的地域感,以及對英國階級制度精妙的分析而著稱。石黑一雄生于日本,父親是一位海洋學家。他 5 歲時隨家人移居英國薩里,在沃金語言學校(Woking Grammar School)就讀。他對《衛報》記者說,在這所學校的經歷“很可能讓我抓住了最后一絲機會,體會到了已經在迅速消逝的舊式英倫社會”。
在兩年前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他說,當孩提時的他在當地圖書館里讀到《福爾摩斯》的故事時,他發現了文學這個東西。“我當時大概十來歲,對福爾摩斯和華生的故事癡迷不已,于是開始模仿他們的言行。我會在學校里說:‘Pray, be seated’(請坐)或者‘That is most singular’(那太好了),當時人們都以為這是因為我來自日本的緣故。”他還說,自己被柯南·道爾的世界所吸引,是因為它“讓人太舒服了”。這些經歷燃起了他對文學的興趣。
在位于坎特伯里的肯特大學讀完英語和哲學學位之后,他花了一年時間寫小說,最后在馬爾科姆·巴德伯里(Malcolm Bardbury)和安吉拉·卡特(Angela Carter)的指導下拿到了創意寫作的文學碩士學位。他還曾為美國爵士歌手史黛西·肯特(Stacey Kent)寫過詞,并為這首歌彈奏了吉他。
他在接受《衛報》采訪時說:“我的朋友和我對于寫歌這件事都非常非常認真,鮑勃·迪倫以前是、而且現在依然是我的偶像,但萊昂納德·科恩、喬尼·米切爾(Joni Mitchell)以及他們那一代音樂人也都是我的偶像。我們會永不疲倦地討論文字和音樂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在演唱時體現它們的精氣神。”
石黑一雄很早就在文學界嶄露頭角。1983 年,他便被文學雜志《Granta》列入了最優秀的年輕英國作家排行榜,和馬丁·艾米斯(Martin Amis)、伊安·麥克尤恩(Ian McEwan)和薩爾曼·魯西迪(Salman Rushdie)等杰出作家并列。